核医学和放射医学的区别篇1
1人工关节特点及应用进程
自上世纪60年代末,在相关技术和材料问题解决后,人工关节置换才有广泛推广应用的基础,主要为经大量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就低摩擦在人工关节设计中的机制加以说明,在设计人工关节时,有低摩擦原理提出,在此种原理参考下,尤其是金属-金属组织被金属-高密度聚乙烯取代,表面有生物相容性涂层,增加人工关节的生物相容性、耐磨特点,关节置换术成功率居较高水平。人工关节置换术对关病、创伤等待引发的关节功能严重丧失进行修复治疗,使功能障碍、畸形、疼痛解决,可重建接近正常功能的关节。
2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概括及鉴别诊断情况
感染和假体松动为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前者发生率相对较低,后者多见,在症状上具类似性,多为假体所处部位有疼痛感觉,但在治疗方案上,二者有较大区别,松动需手术校正,感染需抗生素应用或引流治疗,故需明确诊断。鉴别诊断措施包括:①非特异性常规检查,即X线平片、白细胞计数(WBC)等,针吸活组织为进一步检查,有感染存在时,细胞培养为阳性,应用抗生素治疗者,易有假阴性出现。②核医学影像检查,在鉴别诊断中,为临床公认的金标准,采用Tc-MDP即99m锝-亚甲基二磷酸盐骨三相与炎症显像Tc-WBC即99m锝-WBC联合诊断[2]。其中,99mTc-MDP不足之处在于耗时、医疗成体高,医源性危险大,广泛推广受限。99mTc-MDP为动态观察,即对骨血池和骨血流改变早期观察,骨静脉显像延迟观察,二者有一定区别
鉴别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感染和假体松动,通常依靠核医学影像,其可对机体的代谢和功能进行反映,故早期对病变可提示,而X线仅在晚期有表现,但99mTc-MDP静态显像现还有不足之处,如特异性不强等,松动引发的骨感染与骨质增生均以病灶部位放射性浓聚为表现,而不能常规应用炎症显像,故仍需进一步研究[3]。
3核医学鉴别诊断进展
3.1SPECT/CT特点SPECT/CT即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获得的骨显像,其兴起,使核素显像作用明显提高,为解剖和功能显像的融合,改变以往SPECT显像不能正确定位的不足,实施一次检查,也可获取X-CT信息,故明显提高了确诊率。在临床工作中,对鉴别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与假体松动标准进行总结,具体包括:①正常:采用SPECT显像,具体表现在,有低放射性摄取分布于局部股骨头假体和股骨颈;骨-假体界面不存在放射性摄取;有代放射性摄取分布于假体柄周围和股骨颈;有低放射性摄取分布于局部股骨头-假体和股骨颈。X-CT呈阴性显示[4]。②感染:采用SPECT显像,有放射性过度摄取于骨-假体发生,且周围软组织内存在摄取放射性情况;应用X-CT检查,假体周围有低密度影可见,密度不均匀。SPECT显像有放射性摄取增高在双侧股骨,但左侧呈均匀分布,右侧过度摄取,且右股骨下段可见放射性异常浓聚。分析X-CT特征,骨质密切不均匀,骨皮质在右股骨下段不连续,多处可见低密度影。应用SPECTCT检查,周围组织内有放射弥散。经手术证实为感染。③松动:应用SPECT检查时,表现在:有放射性高摄取于着力点分布;有放射状摄取分布于股骨颈-假体周围和股骨头-假体;有放射性摄取分布于局部假体柄周围及股骨颈。应用X-CT检查特点,有骨高密度增生影在放射性摄取部位,假体可见骨间隙缝[5]。
总结SPECT/CT优点,其在假期即可对假体松动检出,周围骨与松动假体在活动时有间断性压力产生,增加骨损进程;机体修复中,骨损有促进作用,故成骨活跃代谢,表现为放射性过度摄取显像。骨SPECT显像对活跃的成骨代谢可灵敏、早期反应,诊断作用明确。在假体周围形成透亮带时,X线才可对松动做出诊断,病情多发展致晚期。另外,SPECT是有放射性浓集点出现,对成骨增生活跃可进行反映,为骨-假体受力点,与生物力学原理符合。若明确诊断假体松动,需骨穿,则放射性浓集点可为骨穿部位。同时,SPECT/CT也有其不足存在,即若为金属假体,可受伪影干扰,且缺乏较强的特异性。
3.218FDG-PEG诊断要点18FDG-PEG即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断层成像,为近年诊断假体感染与松动的最新手段,其有效、简单,显像图质量较高,有较高灵敏度与特异度。
核医学和放射医学的区别篇2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放射肿瘤学
放射治疗与手术、化学治疗是肿瘤治疗的三大基石。放射肿瘤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肿瘤学、影像学、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等,学好这门学科需要广泛而扎实的理论基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医学继续教育的核心[1]。但是目前许多院校还未建立放射肿瘤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本科教育期间也未开展相关课程教学,在临床实践中难以接触放射肿瘤学。因此,该学科知识与技能短期内难以掌握,需要建立一套学以致用的放射肿瘤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系统,达到培养理论扎实、业务熟稔的放射肿瘤学医师的效果[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总结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与北美临床住院医师培养制度接轨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3]。住院医师培训以为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合格的低年资临床专科医师为目标。培训项目从2000年开始经过18年实践日臻完善,培训基地于2015年荣获“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称号,同时也是“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单位”。放射肿瘤学自2003年进行招生,截至2022年共接收省内外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委托培养的住院医师383名。但是,面临日益进步的放射肿瘤学技术及专业知识,既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培训模式教学效果不佳。同时,出于防范新冠肺炎疫情需要,急需一种时间地点依赖性低、操作方便的新型培训模式。因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肿瘤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尝试采用一套强化理论训练+临床应用为向导的综合培训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拟2022年结业的放射肿瘤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共计33名。人员组成:27名专科硕士,1名外院委培,3名本院职工,2名社会人规培。分组:9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共设3个学习小组,每组设置1名组长。
1.2培训方法
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中的放射肿瘤科培训细则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理论考核大纲(2022版)放疗专业为引导,梳理重点病种如下,头颈肿瘤:鼻咽癌、喉癌、胶质瘤、腮腺癌;腹部肿瘤:直肠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胸部肿瘤:非小细胞肺癌、食道癌、乳腺癌;其他肿瘤:NK/T淋巴瘤。根据重点病种进行课程设置,主要从强化理论学习课程、基础技能培训课程以及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放射肿瘤学技能培训课程三方面进行。1.2.1理论学习课程学习非小细胞肺癌、肝癌、癌、宫颈癌、喉癌、霍奇金淋巴瘤、胶质瘤、弥漫大B淋巴瘤、脑转移瘤、前列腺癌、乳腺癌、上腔静脉综合征、胃癌、小细胞肺癌、胸腺瘤、直肠癌、NK/T淋巴瘤、子宫内膜癌、鼻咽癌、扁桃体癌、下咽癌和横纹肌肉瘤,共计22个癌种。课程共22课时,每节课1.5小时。全部采取ZOOM客服端在线讲授,充分结合理论知识、临床病案、最新研究进展,集授课与互动提问为一体,课后发送讲课视频及利用微信小程序发送课程意见表、满意度调查问卷。1.2.2基础技能培训课程根据考试大纲,训练心肺复苏、体格检查等。利用华西临床技能中心开放实验室,实行自助预约使用流程,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制,错峰训练。具体流程:以小组为单位,组员统一时间到达现场,3人为一小队,根据考试大纲要求,相互交叉练习,组长最终统一考核,全员合格后离场。1.2.3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放射肿瘤学技能培训课程同样以头颈肿瘤、胸部肿瘤、腹部肿瘤等重点病种为线索,安排病种放射肿瘤学流程及靶区勾画、计划评估等内容,共计15课时,每次讲授1小时,讲授与提问相结合,全部采用基于ZOOM的在线教育平台授课。课后发送讲课视频及利用微信小程序,发送课程意见表及满意度调查问卷。线下专门在放疗计划室设置实战电脑平台及指导教师,供学生在工作时间之外,随时随地强化放疗靶区勾画、计划评估等内容的学习。
1.3考核内容
1.3.1考前理论强化:基于微信问卷星的考题模拟测试为提高理论学习效果,强化规培学员记忆,结合考试大纲,肿瘤中心对22个重点病种做了理论强化试题。试题内容紧扣大纲,重点训练临床思维,结合诊疗重点、难点命题,题型分为单选题、多选题、病例分析题。采取“闯关模式”,即前一个病种获得满分100分后,系统显示通关,发放下一站密码,才能开启下一病种的试题。采取“三部走”策略:第一步:全面复习相关病种知识;第二步:答题;第三步:纠错,查漏补缺,互相讨论。流程如下:(1)扫描二维码,输入初始密码即可进入答题界面。(2)准确填入基本信息,如组别、学号。(3)每道题选择答案后,点击下方确认,确认后不可修改该题答案,可显示正确答案,供大家学习。(4)若在答题中不小心退出答题界面,再次扫描二维码输入密码,就可进入刚才的答题界面,接着刚才的位置答题。(5)提交答题试卷,若为满分,则会出现下一关密码;若不是满分,则显示“谢谢参与”,请重新答卷,直至满分,总共3次机会。(6)如有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集中收集,出题教师答疑。如此即可反复强化答题者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1.3.2基础技能强化训练:基于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实战安排2~3位高年资住院医师为考官,分时段进行模拟考核,保证全员合格。考核指标:心肺复苏术(单人)分别按照评估(10分)、按压(20分)、开放气道人工呼吸(20分)、循环评估(20分)、操作后处理(10分)、操作效果(10分)、人文关怀(10分),共计100分。体格检查分别按照操作准备(10分)、视诊(20分)、触诊(20分)、操作后处理(20分)、操作效果(20分)、人文关怀(10分)评分,共计100分。90分以上为合格。1.3.3靶区强化培训:基于离线靶区勾画测评结合选取鼻咽癌、喉癌、胶质瘤、乳腺癌、NK/T淋巴瘤、腮腺癌、直肠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非小细胞肺癌、食道癌为临床常见重点病种,结合临床实际病例开展靶区强化训练。每周复习3个病种,每个病种选取2~4个典型病例。具体流程如下:(1)每周五,教师发送下一周将要复习的3个病种患者CT图。(2)住院医师做靶区勾画。复习讲课PPT,仔细勾画。统一勾画颜色,GTV为橙色,CTV、CTV1为浅紫色,CTV2、CTVnd为深紫色。(3)四位小组长收靶区图。周日、周二、周四,中午12:00点前交给肿瘤中心。靶区图命名:学生姓名—病种—病例。(4)肿瘤中心发放正确答案。住院医师先自行比较纠错,再强化学习讨论。小组长总结组内问题,周一、三、五上午交电子版给肿瘤中心。(5)教师批改打分,归纳问题。周一、三、五下午17:00—18:00,使用ZOOM平台,在线一一点评,答疑并总结。既保证集中学习与教授,又能实现一对一个体化纠错答疑。根据考试大纲,每个癌种设置6个考点,每个考点1分,满分6分。5分以上合格,若不合格,再次考核直至全员通过。
2结果
理论学习考核22个重点病种,初次考核均未达到全员通过,其中初次通过率最低的为NK/T淋巴瘤(42.42%),最高的为上腔静脉综合征和小细胞肺癌(96.97%),再次考核均为满分通过。普通技能考核心肺复苏和胸部查体两项,初测合格率分别为30.30%和15.10%,再测合格率均为100%。专业技能考核结果:初评成绩:11个癌种14次测试中,初次合格率仅为21.4%。其中初次合格率最低的为NK/T淋巴瘤案例2(0.00%),其次为鼻咽癌(6.1%)。初次全员合格的癌种有肺癌、食道癌和喉癌。通过再次强化训练,初次不合格人员均达到100%合格率。最终结业考核结果:2022年参加考试总人数33人,未结业1人,其中理论未通过1人,技能未通过0人,通过率96.97%。学员满意度反馈均为满分,见表1~2。
3讨论
3.1放射肿瘤学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新模式能有效提高学员积极性及通过率
本研究结果发现,相较于既往,此次考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比既往数据(2018年参加考试总人数37人,未结业3人,其中理论未通过1人,技能未通过2人;2019年参加考试总人数31人,未结业8人,其中理论未通过0人,技能未通过8人,总通过率由2018年的91.89%和2019年的74.19%提升至96.97%(2022年),见表2。在理论学习中,2022年相较于2019年,理论考试通过率差异性不大。但是本次采用了线上教学/线下实战+闯关模拟测试+满意度调查的新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趣味性和学习积极性[4]。通过分析学员的反馈得知,一方面学员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自学能力较强;另一方面针对自身不太熟悉的病种,可以做到自学自查,甚至发现题干中的错误。出题的教师均为基地高年资主治医师及教授,出题紧扣临床工作及临床前沿知识,除课本知识的考核之外,也是对学员平时工作学习成果的考核。普通技能培训虽然全员通过,但是小组初测合格率仅为45.5%(15/33),这表明在日常临床训练中,部分学员还未全面正规掌握基础技能,如何学以致用,值得继续探索。技能考核成绩提升明显,相较于2018及2019年,分别由原来的94.6%(35/37)和74.2%(23/31)通过率提升至100%。技能提升的主要原因可能为:(1)原来的单纯授课+课后自行训练未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针对自行训练的成果也未及时得到反馈及纠错,而引入新模式后,采用模拟勾画的方式,同时及时得到学习反馈及评价。(2)并非单一类型及数量的培训,而是综合理论+训练+强化训练的模式,将抽象的知识,以临床应用为导向,让学员进行模拟训练。(3)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既符合疫情防控需要,同时由于规培学员人员组成不同、轮转科室差异,既往难以共同学习,而新模式突破该限制,灵活安排时间,方便学员训练及反复强化。但整体培训的选题还是略显单一,未来还将探索更为丰富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技能培训模式。
3.2放射肿瘤学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新模式需继续探索
综上所述,放射肿瘤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一门综合性强、知识更新快、临床实践要求高、便于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新兴模式。在依托目前的信息化技术,采用多种媒体及智能化设备,倡导个性化学习和提升学习积极性的背景下,各大医学院校涌现了多种模式的探索,实现了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效果提升[5]。此次探索的新模式,在信息化时代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治背景下,选用线上教学、考核、评价,线下自主学习、应用,利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先进设备进行模拟教学,既生动、形象展现了教学过程,又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但是该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诸多不足值得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1]王晓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与改进[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4):153-155.
[2]杜德晓,张能维,朱斌,等.以胜任力为导向提高规培水平[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12):18-19.
[3]王辰,齐学进,陈昕煜,等.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正式建立与政策体系[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14):1041-1043.
[4]刘勇,余剑波,马建军.“视频网站+问卷星+微信”组合在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6,33(2):45-47.
核医学和放射医学的区别篇3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628-02中图分类号:X59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64
近年来,随着各级各类放射诊疗单位数量的增加以及从事放射工作人数的逐渐增多,放射诊疗单位的卫生防护与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辐射危害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成为放射卫生领域的重点课题。
为了了解上海市黄浦区放射工作单位放射卫生防护现状,确保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安全使用,保障放射工作人员、患者或受检者以及广大普通上海市民的健康与安全,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放射防护工作、评估辐射所致健康影响提供科学依据。2009年黄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本区放射防护基本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本研究对象为黄浦区范围内所有放射诊疗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各类医用X射线装置。
2.调查与评价调查人员经统一培训后,现场对调查表内容进行调查、填写。个人剂量监测依据GBZ1282002《国家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进行检测。工作场所监测依据GBZ1382002《医用X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进行检测。
评价方法依据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进行。
3.数据分析通过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数据。
结果
1.放射防护基本情况2009年黄浦区共有各类放射工作人员504人,男性308人,女性196人。其中使用射线装置464人,占总人数的92.06%,放射性同位素40人,占总人数的7.94%。有各类医用X射线装置177台,医用X射线装置类别包含有Ⅱ与Ⅲ两类,黄浦区主要集中在Ⅲ类装置,涉及7种X射线装置,其中放射诊断普通X射线机71台,占
40.11%,牙科X射线机46台,占25.99%,电子束加速器2台,占1.13%。详见表1。
2.放射工作人员按工种分布
2009年黄浦区有各类放射工作人员504人。以三级医疗机构人数为最多,占总人数的64.68%(326/504)。其次为二级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占总数的22.62%(114/504)。在放射人员工种中又以X射线诊断最多,人员占总人数的69.05%(348/504),介入放射学人员占17.46%(88/504),医用加速器人员仅占5.56%(28/504);除了二、三级医疗机构外,其余单位放射人员的工种均只有X射线诊断这一项。详见表2。
3.放射工作人员按性别分布2009年黄浦区放射工作人员共504人,其中男性308人,占总人数的61.11%,女性196人,占总人数的38.89%,男性比例最高的工种是介入放射学,达到78.41%,女性比例最高的工种是医用加速器。详见表3。
4.放射工作人员工龄分布从现有的504位放射工作人员按工龄分析,工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5年和大于20年工龄间,其中工龄>20年的有132人,占总人数的26.19%;1~5年工龄的有111人,占22.02%;
5.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分布2009年黄浦区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391人(不包括由市疾控监测的核医学、医用加速器工种的人员)。实测人均剂量当量1.117849mSv,其中X射线诊断人均剂量当量为0.682233mSv,介入放射学人均剂量当量为3.521mSv远低于GBZ1302002《医用X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中要求的剂量限值规定。剂量当量分布情况是:
6.放射工作场所监测2009年黄浦区监测放射单位47家,监测工作场所177个,其中X射线诊断171个,介入放射学4个,电子束加速器2个,监测覆盖率100.00%;监测合格率100.00%。
7.放射工作人员血液检查从504名放射工作人员血液检查情况来看,检查项目一共包括Hb、RBC、WBC、Plt、染色体、微核等六项指标,其中染色体、微核检查仅在工龄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2009年放射工作单位现状总体良好,实际监测率及监测合格率均达到100.00%。随着放射防护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卫生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黄浦区放射卫生防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放射卫生防护工作正逐步走向规范化。调查发现,各放射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仍以医用“X射线诊断”工种为多,且大部分集中在三级医疗机构。此外,不同放射暴露工龄的比例方面,工龄
虽然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人均剂量当量均远低于国家标准,但值得注意的是,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人均剂量当量要比X射线诊断工作人员高近5倍,这间接提示关注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防护的必要性[1]。
一般认为,外周血实验室检查情况是作为与放射损伤有密切关联的特异性指标之一,查阅以往文献,健康查体异常项目主要集中在白细胞异常、微核细胞率异常、染色体异常等[2]。本次调查的结果较好,Hb检查异常率为0.40%,WBC查异常率为0.20%,其余指标正常率均为100%。由于本次调查资料的限制,未能分析血清学异常与放射暴露工龄的关系。但相关研究表明,放射接触工龄越长,越有可能对人体皮肤的异常有关联,因此我们仍要加强对放射人员的监测管理。要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卫生防护理论知识与技术水平,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加强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放射防护相关知识的宣传;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做好个人剂量监测、健康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放射防护工作,降低受照剂量,减轻放射损伤,使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射剂量达到最低水平,以确保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3]。
参考文献
[1]盛大膺,吴建华,吴伟民,等.卢湾区放射诊疗单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07,16(2):181-183.
[2]李建华,何伟,王林超.某钢铁企业342名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辐射卫生,2008,17(3):313-314.
核医学和放射医学的区别篇4
一、发放范围和标准
凡从事下列工作而影响身体健康的职工,均应根据工作量大小、时间长短、条件好坏、防护难易以及危害身体健康程度等情况,分别享受一、二、三、四类医疗卫生津贴。
一类:每人每月十三元至十五元
专职从事强致癌物质研究工作的;
专职从事麻风病防治和科研工作的;
专职从事烈性传染病诊治和科研工作的;
在传染病院、结核病院(所)专职从事太平间工作和病理解剖工作的。
二类:每人每月十元至十二元
在传染病医院、精神病院、结核病防治院(站、所)以及综合医院、疗养院(所)专设的传染病科、精神病科、结核病科工作的;以及专设的肝炎门诊、胃肠道传染病门诊工作的;
专职从事放射性物质保管、监测工作的;
专职从事放射线和同位素诊断、治疗和科研工作的(包括肿瘤病院、科的放疗人员);
在职业病防治、药品检验分析、生物制品等单位中专门在强毒、强菌室内工作的;
在一般医疗机构的太平间从事专职工作以及医学院校(专业)专职从事尸体保管、解剖等工作的。
三类:每人每月七元至九元
专职从事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地方病防治工作的;
专职从事超声波、激光、高压氧仓诊治工作以及口腔科接触汞等有毒物质的;
专职在医院病区直接处理污水污物及洗涤病人污染衣物工作的。
四类:每人每月四元至六元
专职从事实验动物饲养工作的;
专职从事急诊抢救室、急救站、化验科(室)、病理科(室)工作的;
专职从事中药加工和专职从事劳动卫生接触粉尘严重的。
直接参加手术的工作人员,每次超过三小时以上,可区别情况分别补助五角至一元。
除上列专职人员外,其他临时参加上述现场工作的人员,也可以分别享受各类医疗卫生津贴。
二、发放办法
凡兼做两种类别以上可享受医疗卫生津贴的工作时,只享受一种津贴,不能同时享受两种津贴。
发放上述津贴的标准,除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按月发给外,其余人员均按实际接触天数发给(参加手术人员按次数给)。
专职人员调离本岗位后,应即取消其津贴。
享受医疗卫生津贴的职工,由所在单位填报名册,报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执行。
实习、进修和协作的职工,其医疗卫生津贴由原单位支付。
三、享受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保健、医药科研、药品检验以及医学生物制品等单位。
集体所有制的医疗单位,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四、实行时间
核医学和放射医学的区别篇5
【摘要】:影像物理学是各种影像检查技术的基础学科,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肿瘤放射治疗学和核医学的基础。本文介绍了影像物理学的发展情况,阐述了影像物理学在四大医学影像中的应用.影像物理学知识解决了放射医学和核医学所涉及的物理问题,为提高临床工作水平奠定基础。
【关键词】:影像物理学;声学;核磁共振;放射性核素
物理学的很多新理论都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带来了革新,X射线、激光、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等技术为医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借助于某种能量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提取生物体内组织或器官的形态、结构以及某些生理功能的信息,为生物组织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影像信息。
20世纪中叶,一批物理学工作者进入医学领域,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及医学影像的研究.并于1958年成立了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1963年成立了国际医学物理学组织.并将具有定量特征的物理学思想和技术引入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物理学与医学的结合不仅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也对物理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声学的应用
超声成像90年代以来,由于数字化处理的引入,高性能微电子器件及超声换能器的出现,以及各种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超声成像的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超声不但能显示组织器官病变的解剖学改变,同时还可应用Dopper技术检查血流量、血流方向,从而辨别器官的病理生理受损性质与程度。超声诊断采用实时动态灰阶成像,在掌握正确剂量的前提下,可连续对器官的运动和功能实施动态观察,而不会产生像X射线成像那样的累积效应及危险的电离损害。由于超声诊断具有无损伤性、检查方便、诊断快速准确、价格便宜、适用范围广泛等优点,得以在临床中迅速推广。超声波成像的物理基础是超声医学的基础,超声成像是利用超声波遇到介质的不均匀界面时能发生发射的特性,根据检测到的回波信号的幅度、时问、频率、相位等,得到体内组织结构、血液流速等信息.
2光学的应用X射线成像
X线实际上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医学上应用的X线波长约在0.001--0.1nm之间。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射线光子的能量有关,X线的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强。X显得穿透力也与物质密度有关,密度大的物质对X线的吸收多,透过少;密度小则吸收少,透过多。利用差别吸收这种性质可以把密度不同的骨骼与肌肉、脂肪等软组织区分开来,者正是X线透视和摄影的物理基础。X射线成像包括X射线透视和摄影、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是以测定人体内的衰减系数为基础,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经计算机处理,重新建立断层图像的现代医学成像技术[1].X射线的几种特殊检查技术,分别是X射线的造影技术、X射线的断层摄影、数字减影.
3电磁学的应用磁共振成像
MRI成像的先决条件MRI成像的先决条件是被成像样品中的原子核必须具有磁性,而这种磁性源于原子核本身的自旋运动.因此,对原子核等微观粒子的自旋属性进行的深入研究是量子力学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客观上也是MRI得以产生的知识前提.磁共振成像利用了人体内水分子中的氢核在外磁场中产生核磁共振的原理.由于人体不同的正常组织、器官以及同一组织、器官的不同病理阶段氢核的弛豫时间有显著不同,利用梯度磁场进行层面选择和空间编码就可以获得以氢核的密度、纵向弛豫时间、横向弛豫时间作为成像参数的体内各断层的结构图像.近年来产生很多新的成像序列和技术方法.如扩散加权成像是通过测量人脑中水分子扩散的特性来反映组织的生化特性及组织结构的改变,在临床上可用于急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2].螺旋浆扫描技术,明显消除患者因运动或金属异物造成的伪影,可生成高分辨率、无伪影、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理想图像。
4原子核物理学的应用放射性核素成像
放射性核素成像的物理基础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利用放射性核素作踪剂,结合药物在脏器选择性的聚集和参与生理、生化功能,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检察方法有4种:扫描机、照相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PET).核素检查中产生的正电子只能存在极短的时间,当它被物质阻止而失去动能时,将和物质中的电子结合而转化成光子,即正负电子对湮没.转变为两个能量为0.551MeV的光子,并反冲发出.放射性核素在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分布不同,产生的光子强弱也有不同,PET成像技术通过探测光子对的差别形成影像.
5结语
影像物理学在影像检查技术中的意义非常重要,对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影像深远,随着影像物理学的不断发展,新的影像技术不断出现,必将对疾病的诊断总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核医学和放射医学的区别篇6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委、广东省核医学分会主委、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核医学科主任蒋宁一教授评述道:大众把“核辐射”与其他辐射混为一谈,夸大了碘的作用,如果看了下面的内容,就不会再“谈核色变”了。
大众看法:多吃含碘食物、碘片能预防核辐射。以防万一,先吃碘片预防吧!
真相:乱吃碘,反惹病。
核辐射污染是一种放射性污染,其中一种叫“碘131”的放射性物质,能与空气中的尘埃结合形成微小颗粒(如气溶胶),人体吸入或皮肤接触后都可能造成损伤。而人体的甲状腺最易吸收“碘131”,因此,受核辐射者很多会出现甲状腺损伤。
服碘的目的是减少或不让放射性碘进入甲状腺,达到减轻或不损伤甲状腺的作用。假如身体没这个需求而无故服用碘片或碘盐,就会造成碘甲亢和高血压等疾病。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每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是6g(即1啤酒盖),过多吃盐是引发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
大众看法:日本的放射性物质会漂浮于空气,一旦刮风、下雨会飘到其他地区造成核污染。
真相:空气会稀释放射物浓度。
其实,射线在大自然中无处不在,少量射线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才会造成危害。事故核污染是局部的,而空气对核辐射有个稀释效应,如果因为风向影响而漂移,辐射也会被大大稀释。
大众看法:多吃含碘丰富的海带、海鱼、紫菜、贝类等食物能减轻各种辐射危害。
真相:核辐射不等于电辐射、电磁辐射。
辐射分很多类型,核辐射属于放射性辐射,而电辐射、电磁辐射作用于身体的机制则大为不同。碘只针对于放射性碘的核辐射,且需专业人士评估后才决定是否需要服用。海带、紫菜等海产品含碘丰富,是均衡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可别只盯在辐射上。
日常生活中,电器释放的电辐射、电磁辐射属于外照性辐射,断电就不存在。一般认为,公众场合的电子设备不足以对人体造成危害,但在电器密集的房间则须经常通风。因为,电磁辐射会造成空气中的分子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自由基等有害物质,对身体造成损害,而通风让自由基这些有害物质得以稀释或散开。
冰箱:不必担心辐射
冰箱最大电场强度是10伏特/米,而国家标准是4000伏特/米,因此其辐射量是微乎其微的。此外,冰箱的磁场强度也不大,最大磁场强度为0.5微特,国家标准是100微特。
对策:总体来说不用担心,但实在不放心,建议别买带液晶屏幕的冰箱,或者在开关冰箱门时,身体距离其半米远。
微波炉:门缝辐射最大
微波炉运转时,其门缝的电磁辐射最高,为5~10微瓦/平方厘米,但低于国家标准的40微瓦/平方厘米。
对策:微波炉的辐射只有在工作时才会通过门缝泄漏,因此,在按完启动开关后应赶紧离开,等其结束运转后再来取食物。也可考虑买一个防辐射围裙。
电脑:辐射被夸大了
紧挨电脑机箱检测,磁场强度仅为1~2微特,液晶显示器的磁场强度在0.1~0.2微特。人们之所以担心其辐射主要是因为心理上的恐惧,加上一些商家为了促销产品,夸大了电脑的电磁场对人体的危害。
对策:辐射虽小,但也架不住日积月累天天用。建议“电脑族”多吃胡萝卜、橘子、动物肝脏、瘦肉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还可多饮茶水,因为茶多酚等活性物质有利于吸收、抵抗放射性物质。
吹风机:5厘米就安全
电吹风的辐射的确比较高,不过,这个辐射距离却很短,在距其电机五六厘米检测时,辐射仅为1微特。
对策:吹头发时,只需要与吹风机保持五六厘米就足够安全了,而风筒本身距离电机的距离就有五六厘米,所以没有必要担心。
大众看法:到医院做PET/CT、ECT核医学检查,得事先吃碘片?
真相:微量核辐射对人体无害。
【核医学和放射医学的区别(6篇) 】相关文章:
小学学校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2024-06-19
季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6-11
转正工作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1
数学教研组教学总结范文(整理10篇) 2024-05-20
幼儿园大班的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班主任家访工作总结范文(整理4篇) 2024-05-15
慢病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篇) 2024-04-28
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6篇) 2024-06-26
核医学和放射医学的区别(6篇) 2024-06-26
村级道路建设(6篇) 2024-06-26